23世纪百科
这里记录23世纪的万事万物
作者: 庄比
(0 条评论) 0字,阅读约0分钟
23世纪20年代,在中美欧英斯以六大国的主导下,人类与外星文明安立柯帝国的恒星际贸易维持着经济的持续繁荣。 但是,表面的和谐掩盖不了隐藏的矛盾:人类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全太阳系范围内的冲突层出不穷,而极度唯心主义的安立柯文明内部也面临变局,皇帝因巨行星诺拉的启示而对太阳系虎视眈眈,领主们则试图垄断与人类的贸易,这一切都处于更高维的翡翠文明的观察下。
国际格局
23世纪人类的主要活动范围除了地球,还包括地月轨道、火星和小行星带,这些区域构成了23世纪人类各国和各势力之间竞争的舞台。
2221年世界政治版图
23世纪的东亚与21世纪相比变化不算太大,主要有三大变化:1,琉球从日本统治下独立建国;2,中国从继承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欧罗巴手中购买了叶尼塞河以东的所有西伯利亚土地;3,朝鲜半岛实现了统一。
23世纪的东南亚同样变化不大,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虽然两百年间发生了一些冲突,但主要领土并没变动,只有新加坡在21世纪中叶公投后成为了中国的海外自治区。而在中南半岛,几个主要国家之间承接了中国的大量低端(也有部分中端)产业链转移,政治局势也由于中国的强大影响力而比21世纪更稳定,因此领土问题并不大。
中国与欧罗巴之间的中亚地区在23世纪迎来了繁荣和稳定,秋明共和国、西伯利亚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三大地区大国作为中欧之间的缓冲地带本身也享受着中欧在世界岛东西两端共同构建的超大型大陆经济体所溢出的红利。费尔干纳盆地的几个中亚国家、里海旁边的土库曼斯坦和阿富汗虽然发达程度不及上述三大国,但通过稳定地向中欧出口资源和低端产业分工,也收获了相比20和21世纪更多的和平与发展。
21世纪上半页欧洲国家终于在军政府的整合下实现了大一统,除了瑞士、卢森堡、摩纳哥和爱尔兰这几个小国外,整个欧洲都真正地统一成一国,随着俄罗斯公投并入之后,欧罗巴合众国的实际领土范围超越了欧洲大陆历史上任何一个皇朝或政权。斯拉夫人在失去了俄罗斯后占领了格陵兰,随后两百年他们在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将这里经营得十分出色。
21-23世纪这两百年的南亚次大陆发生了较大的地缘改变,印度在21世纪后期的内战后彻底分裂成两个国家:印度伊斯兰共和国,主要由印度穆斯林组成,以及兴都斯坦社会主义共和国,主要由印度教共产主义者组成,印度东北部的几个邦独立成为喜马拉雅联邦,至于巴基斯坦则获得了喀什米尔,中国更是收回了被印度抢占的所有领土。
23世纪的中东北非地区基本上由三大国家掌控,分别是:伊斯兰世界联盟、伊朗和土耳其,其中伊斯兰世界联盟(伊盟)从21世纪后期开始一路由西撒哈拉向东直至米索不达米亚征服了一众穆斯林国家,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在这两百年间也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这里依然是各大国和政治势力激烈交锋博弈的战场。西部非洲沿海的一批前英法殖民地国家在21世纪末组合成为了西非联邦,这里受欧罗巴的主要影响较深;而东非以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这两个斯瓦西里核心国家为中心在22世纪初建立起了斯瓦西里联邦,中国在这里的影响力十分深远;而在南部非洲,经历了22世纪初的英联邦统一战争后建立而成的南部非洲联盟则自然成为了英联邦的一部分。这三大国家与盘踞北非的伊盟共同构成了非洲大陆四个方向的四大区域力量。此外,非洲东南部印度洋岛国马达加斯加有一半领土被租借给以色列,因此某种程度上以色列也获得了介入非洲事务的便利。
大洋洲在23世纪没有太多地缘政治上的变化,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两个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传统底盘重新回到了英国的控制之中,它们作为英联邦最重要的大后方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此外,夏威夷也依然在继承了美国的北美联邦的控制之下。
在21世纪上半叶那场影响了全球格局的内战之后,美国终于在21世纪50年代通过胡萝卜加大棒与加拿大进行了合并,北美联邦(美联)就此诞生,但是早已与美国建制派貌合神离的加利福尼亚和德克萨斯却是对回归美联没有任何兴趣。加利福尼亚拉拢了北美西海岸的州和省变身成太平洋共和国,而德克萨斯则连同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加入了墨西哥,然后在2218年再次独立成孤星邦联。魁北克人终于迎来了独立,而独占着丰富自然资源的阿拉斯加人则决意效仿富裕的资源出口国独立掌控自己的命运。
两百年来,拉丁美洲仿佛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看,拉丁美洲的人民对国家间的重组或领土野心表现出再也无所谓的心态,这里一直维持着21世纪的格局,直至22世纪末23世纪初的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在23世纪20年代,拉美地区已经暗流涌动,尤其是赤道附近的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巴西,这几个国家位于重要的可可经济圈却遭受着最深的国际资本和帝国主义的掠夺,革命和反革命在23世纪的拉美已经是主旋律。
火星殖民地图
在23世纪的今天,火星已经完成了85%的地球化,很多地球上的小学生第一次看见火星的图片会有一种上下颠倒的感觉:与地球的北半球主要是陆地刚好相反,火星的北半球主几乎全是海洋,而其南半球则是一整块巨大的大陆。
原本如果按照人类在21世纪的技术,盖亚计划是无法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将火星地球化程度推进到能适合移民的地步,不过由于21世纪中期历史性与翡翠文明进行了第一次接触后,中美欧等大国获得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并集中全力逐步进行消化和领悟,这才得以让盖亚计划第一期提早了一百五十年完成。
经过四十多年的开拓,如今火星上已经有大量人类殖民地,这些殖民地最小的可以是一些容纳几十名殖民者的定居点,最大的则已经发展成几十万人口的城市。
在海汶体系下,每个人、每个组织或政权都有权利自由进出火星并在其上开拓,因此在经历了一代人的拓荒后23世纪的火星殖民地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呈分散多元状态——每个定居点或城市之间相隔甚远,除了部分贸易往来以外其他联系较少,城市相互间绝大多数并没有连成片,更没有条件形成一个统一的政府。
人类殖民地全部都分布在赤道附近和南半球的大陆上,其中大部分分布在三个区域:大陆西侧的塔尔西斯高原和水手峡湾地区、大陆中部的阿俄尼亚沙漠-阿尔古瑞海-诺亚高原地区、大陆东部的阿拉比亚高地。在这三大区域的重要资源地带附近集中了多数的殖民城市和定居点,不过这不意味着其他区域没有人类的踪迹,在大陆的东部、南部以及北半球的某些海岸,也零星分布着一些居住点,它们多数是由匪徒、帮派和逃脱的南方劳工建立,这些匪帮经常从这些边缘地带的定居点出发袭击和掠夺上述三大区域中的殖民地城市。
由于殖民地之间缺乏制度上的统一管理,要统计火星殖民者的准确数字十分困难,而且每日还有大量新的殖民者从地球来到火星,因此对地球人而言,在未来一段长时间内关于火星的实际情况依然只有亲自踏上这个红色星球才能知道。
火星上的殖民地大多数由来自中国、美联、欧罗巴的殖民者建立,但是在各个城市中,除了这三国的殖民者外,还居住着大量其他国家的殖民者。虽然名义上这些城市的管辖权属于中美欧,但除了欧罗巴是建立了本土直辖管理的制度外,中国和美联的火星殖民地实质上由当地居民自治。
按成规模殖民城市的人口粗略估算,目前在火星上的人类殖民者来源:
殖民者来源国家或地区 | 约占火星人口百分比 |
中国 | 20% |
美联 | 18% |
欧罗巴 | 16% |
英国(含所有英联邦国家) | 11% |
伊斯兰世界联盟 | 9% |
非洲 | 8% |
南亚 | 6% |
东南亚及东亚(除中国外) | 5% |
拉丁美洲 | 4% |
斯拉夫 | 3% |
太阳系主要人造天体分布图
为了在太阳系殖民的浪潮中占得先机,列强和超企往往争相在太阳系的几个重要区域:地月轨道、小行星带、柯伊伯带修建前哨站和太空城,这些人造天体既承担了开疆拓土的任务,也承载着殖民者在浪潮之中获取大量财富的希冀。
在太阳系的重要航线交汇点、矿产水冰资源区以及某些特定战略位置都必须依靠太空城作为主权和力量的存在。概括来说太空城通常承载以下功能:
战略枢纽
自然资源的集散地和加工中心
行星际、恒星际贸易及航运中心
太空旅游中心和集散地
军事基地或半军半民基地
在政治上,以太空城为代表的的人造天体一般被视作所属国的领土延伸,不过具体的情况往往会更复杂些,尤其是太空城本体或其股权在23世纪经常被作为列强之间、超企之间以及列强与超企之间的交易对象,因此太空城的实质政治地位是不及本土甚至火星殖民地的。
此处列出的是各国的主要太空城,这些城市人口一般在一万人以上,且属于这些国家在太阳系中的重点战略/资源型太空城市,其余无数由超企或非政府组织拥有的空间站或城市不在此列。
太空城 | 位置 | 经济支柱 | |
中国 | 天宫 | 地月轨道L4 | 航运、工业、旅游 |
学森 | 工业、贸易 | ||
申州 | 工业、贸易 | ||
睦邑 | 工业、贸易 | ||
应天 | 旅游、军事 | ||
延德 | 航运、贸易、工业 | ||
利伟 | 地月轨道L5 | 航运、工业、旅游 | |
东方红 | 航运、工业、旅游、贸易 | ||
甘露 | 旅游、军事 | ||
析沛塞 | 小行星带/火星、木星轨道 | 旅游、贸易、采矿 | |
弃邑 | 军事、采矿 | ||
朝歌 | 军事、航运、采矿 | ||
不夜 | 旅游、贸易 | ||
杰弗森城 | 航运、贸易、军事 | ||
美联 | 海汶 Heavensphere | 地月轨道L4
| 航运、工业、旅游、军事 |
谢泼德 Shepard | 工业、军事 | ||
永星 Eternal Star | 贸易、旅游、航运 | ||
肯尼迪 Kennedy | 地月轨道L5 | 工业、旅游、军事 | |
自由钟 Liberty Bell | 贸易、旅游、航运 | ||
星邦 Starryland | 小行星带/火星、木星轨道 | 工业、军事、采矿 | |
斯佩斯敦 Spacetown | 贸易、旅游、航运、军事 | ||
霍氏环 Howard's Circle | 采矿、军事、工业 | ||
天父之地 Jesusfield | 航运、航运、旅游、军事 | ||
一号矿城 Minepolis One | 航运、工业、采矿、军事 | ||
小行星堡 Asteroidburg | 航运、工业、采矿、军事、旅游 | ||
斯塔维尔 Starville | 航运、工业、采矿、贸易 | ||
欧罗巴 | 薄伽丘 Boccaccio | 地月轨道L4
| 航运、工业、军事 |
彼特拉克 Petrarca | 航运、工业 | ||
但丁 Dante | 航运、旅游 | ||
伽利略 Galileo | 贸易、旅游 | ||
李维 Livius | 地月轨道L5 | 贸易、旅游 | |
埃尼亚尼亚 Aeniania | 贸易、旅游、军事 | ||
新布吕赫 New Brugge | 贸易、旅游、航运、军事 | ||
波塞冬尼亚 Poseidonia | 小行星带/火星、木星轨道
| 航运、采矿、贸易 | |
以弗所 Ephesus | 旅游、航运、贸易 | ||
尼科美底亚 Nicomedia | 军事、航运、贸易 | ||
锡巴里斯 Sybarite | 采矿、航运 | ||
巴比伦三号 Babylon 3 | 采矿、航运 | ||
多罗皮亚 Dolopia | 采矿、航运 | ||
英国 | 阿尔比恩 HMC Albion | 地月轨道L4
| 航运、旅游、贸易 |
新泰晤士 HMC New Thames | 航运、旅游、军事 | ||
诺森布里亚 HMC Northumbria | 地月轨道L5
| 航运、旅游、贸易、工业、军事 | |
维多利亚 HMC Victoria | 航运、旅游、贸易、工业 | ||
沈楚莲 HMC Centurion | 小行星带/火星、木星轨道
| 航运、军事、贸易、工业 | |
不列吞 HMC Briton | 航运、贸易、军事 | ||
长弓 HMC Longbow | 航运、贸易、军事 | ||
温莎 HMC Windsor | 航运、军事、贸易、工业 | ||
斯拉夫 | 阿列克谢港 Port Aleksey | 地月轨道L4
| 航运、工业、贸易、军事 |
新巴尔干 Novabalkany | 军事、工业 | ||
加加林 Gagarin | 地月轨道L5
| 航运、军事、工业 | |
新乌克兰 Novaukraina | 小行星带/火星、木星轨道
| 航运、军事、采矿 | |
乌尔斯克 Ursk | 航运、军事、贸易 | ||
西里尔 Siril | 航运、军事、采矿 | ||
以色列 | 迦南 Canaan | 小行星带/火星、木星轨道 | 航运、军事、贸易、采矿、工业 |
阿卡 Acco | 军事、采矿、贸易 | ||
亚革悉 Achzib | 军事、采矿、贸易、工业 | ||
西顿 Sidon | 军事、采矿、贸易 | ||
摩西斯·罗卡赫 Moses Rokach | 军事、采矿、贸易 | ||
伊兰·拉蒙 Ilan Ramon | 军事、采矿、贸易 | ||
耶路撒冷 Yerusalem | 军事、采矿、贸易、工业 | ||
伊扎克·拉宾 Yitzhak Rabin | 军事、采矿、贸易、工业 | ||
其他 | 边缘港 Port Edge | 柯伊伯带 | 航运、贸易、工业、旅游 |
驿宁Yipolis | 小行星带 | 航运、贸易、工业、旅游 | |
太空半岛 | 地月轨道L5 | 航运、旅游、贸易 | |
地球儿女系列移民船 | 航向深空 | 航运 |
文明和种族
【人类文明】
中国、美联、欧罗巴、英国、以色列和斯拉夫此六国在人类政治经济生态链中居于高级地位,他们毫无疑问地、强有力地控制着太阳系的每一寸空间,没有此六国的应许,其余国家的企业或公民无法在太阳系随意开展业务和迁移,更遑论通过星门前往安立柯星系。太阳系殖民浪潮的确波澜壮阔,但与六国集团之外的人们无关。在六国集团内部,按照综合国力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层级,第一级的超级大国:中国、美联、欧罗巴;第二级的次超级大国:英国、斯拉夫、以色列。不过,任何一个大国的综合实力都不敌其余五个的实力总和。
中国
在第一次接触后引发的科技浪潮推动下,中国率先于21世纪中后期启动了对月球和火星的殖民计划,在22世纪上半页完成了工业基地月球化,并与美欧英斯以一同执行了致力于将火星地球化的“盖亚计划”,而在整个22世纪中国企业在太阳系中兴建了大量空间站和太空城市,这些持续一个世纪以上的投资、开拓和基础设施建设都支撑着中国人在23世纪成为数量最多的人类地外殖民者。
北美联邦
在21世纪中叶的北极战争后,美联吸取了美国的教训:统治阶层纵容利益集团绑架政府实行帝国主义政策从而导致战线过长和树敌众多,最终导致内部矛盾被海外战争激化而招致社会撕裂和内战。从而,美联的国策在此后一百多年都维持着某种程度的孤立主义,“北美洲是北美洲人的北美洲,至于其他地方?谁在乎?”这种观点一直保留在22世纪美联人的头脑中。不过,在太阳系殖民浪潮开始后,美联人前辈当年拓荒西部的精气神全部得到唤醒,北美人开拓地外殖民地的劲头毫不亚于中国人。
欧罗巴合众国
欧罗巴通过与俄罗斯的合并将领土范围向东扩张到了太平洋海岸,但不久后就将叶尼塞河以东领土全部卖给了中国,并最终将东部边界固定在乌拉尔山脉一带。欧洲大陆紧接着在21世纪40年代爆发了惨绝人寰的七年动乱,基督徒在欧罗巴军政府和天主教世界的支持下大量屠杀和驱逐欧洲的穆斯林,最终将后者全部赶到西撒哈拉。此后几十年,欧洲大陆终于迎来了安宁,高压的提高生育率政策提高了人口基数,统一的市场带来了经济潜力的持续释放,欧罗巴赶上了第一次接触带来的技术爆发,参加了盖亚计划,投入到太阳系殖民浪潮之中,这一切都令西方文明的核心地带在23世纪成为人类最强大国家之一。
英国
英国人在21世纪末重新整合陈旧的摇摇欲坠的英联邦体系,将这个共主邦联组织彻底改革成一个邦联制国家,用英镑统一了成员国的货币,将来自各个成员国的代表选入伦敦的议会和政府,英军重新部署到这些成员国并作为防务主力,白厅成为成员国的外交、国防、贸易和教育政策制定者。英国随后在以色列出售可控核聚变能源技术给其余几个大国的过程中继续发挥协调人的角色,在22世纪的盖亚计划和太阳系航运竞赛中,英国人愈发焕发出数百年前的活力并成功取得一些成就,这直接推动英国人将其帝国时期的海洋战略放在太空中实施,他们倾举国之力建起了舰队和运输舰队,到了23世纪初这些英国太空船逐渐成为了太阳系内的一支强大力量并掌控了一些关键航道。
斯拉夫共和国
在一小撮政治野心家和几名民族主义资本家的领导和支持下,在欧俄合并后诞生的俄罗斯复国主义武装入侵格陵兰并成功在此建立了“新俄罗斯”。在21世纪50年代的北极战争后,新俄罗斯的领袖决定担起泛斯拉夫主义的旗帜,号召全球——主要是东欧和南欧的欧罗巴加盟邦中的斯拉夫人和对新政权心怀不满的俄罗斯精英来到格陵兰参与建立一个泛斯拉夫主义国家“斯拉夫共和国”(Slavyanskaya Respublika)。此后一百多年间,斯拉夫通过援助马尔代夫建立人工陆地的方式,获得了在赤道的重要航天发射场,并参与了第一次接触和盖亚计划,在22世纪后凭借航天领域的积累和政策支持,与英国人展开了太阳系航运竞赛,为南方国家提供防务服务,并在23世纪跻身六国集团之列。
以色列国
21世纪20年代被伊斯兰联军击败并丢失国土的以色列国内各种矛盾爆发,经过多年混战后军政府上台收拾局面。军政府在部分美国犹太集团和欧洲犹太人的支持下稳定了以色列政局,并策划了将持续五十年的“救赎计划”,计划除了做出重建国家的总体规划外,还明确要求哈瑞迪派必须世俗化并为以色列重建提供合格劳动力否则将被集体流放到非洲,同时计划也明确了军政府为以色列国的政体。 此后以色列逐渐恢复活力,在21世纪中叶与中美欧英斯一同获取了第一次接触的科技成果,也作为参与者投入了盖亚计划,并在21世纪末成功开发出可控核聚变中的关键约束技术。以色列将这个能源革命的钥匙卖给列强后获得巨额资金,军政府顺势将救赎计划再延期一百年,以便集中国力对小行星带的谷神星地球化改造。在22世纪中叶,谷神星被改造成了“迦南行星”,以色列人开始陆续从马达加斯加迁移到这个全新的星球,直至23世纪初已有85%以上的以色列公民生活在迦南行星。
其余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大国还包括:伊斯兰世界联盟、太平洋共和国、墨萨克斯合众国、日本、巴西、西非联邦。此外,一些防务巨头和国际组织也是23世纪人类世界的主要玩家,包括:维索卡、联合地球、地球儿女等。
【安立柯文明】
数千年来,神权政治下的安立柯帝国皇帝将土地分封给七个最大的家族,这些家族又各自控制着数量庞大的地方贵族领主,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地里建立军队和统治。人类在安立柯帝国境内各行省的贸易和探索活动不断增多,通过取悦掌控行省的大家族和贿赂领主,人类商队和探险队在帝国境内的活动为人类的葡萄酒、巧克力和机器人出口创造着源源不断的需求。
皇帝依靠庞大的地方贵族领主,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地里建立军队和统治,全帝国范围内一共有约1200个领主,而他们绝大部分从属于七个最大的家族,皇室从而以一种低成本的方式建立起了金字塔般的统治基础。
安立柯帝国的核心美仑奇斯行星距离地球约两千光年,作为一颗气态巨行星的卫星,这个行星的体积是地球的三倍,南北半球拥有辽阔的大陆,赤道附近是连绵不绝的浅海——安立柯人就是从浅海中的一种鱼类进化而来,而他们的绝大部分生活区域至今也是在浅海和大陆的海岸地区。
这个外星文明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神权政治帝国,对23世纪的人类来说已经成为常识的东西,例如“民主”、“自由”和“科技革命”等概念在安立柯底层民众看来是完全的无稽之谈。这个帝国没有中产阶级,金字塔般的社会结构中一小撮帝国精英(亦即七大家族及各自旗下的领主)处于皇帝之下平民之上,这个阶层对人类文明的认知比平民要多,但他们对自身文明有着谜之优越感和对宗教的狂热导致他们基本上不太关心人类文明,只要确保用廉价的精炼源交换来人类的葡萄酒、巧克力和机器人(还有收受人类贸易代表进贡的各种地球奇技淫巧玩意)就够了。不过,位于塔尖的皇帝及祭司阶层倒是比较倾向于与人类文明开展更广泛的接触和交流。
【翡翠文明】
较之人类和安立柯,翡翠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文明,自从人类在21世纪中期历史性地与翡翠文明进行第一次接触后,这个古老文明在21世纪末作为中间人安排了人类与安立柯两大文明的交往。翡翠作为比人类和安立柯更高级的文明,掌控着连通太阳系与安立柯星系的星门,但却与这两个文明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以下是根据“涅槃计划”中的材料翻译得出的关于翡翠文明的部分概况,注意这只是人类翻译的版本,是否与事实相符则未得到翡翠文明的明确答复。
翡翠文明原本只是庞大翡翠星系中的一个行星文明,在五万年前崛起并逐步对星系中的其他文明发动侵略,一个不断扩张的帝国也随之建成。伴随着历史长河中的无数次分裂和战争,翡翠帝国的生产力已经提高到整个星系最高的水平,其人口也位居星系之最,其他文明种族要不是处于奴役状态就是已经消亡。大约在两万年前,翡翠文明成为了该星系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种族并发展到生产力超高的阶段,物质达到极大的丰富程度,翡翠人无需付出劳动即可获得无限供给的物质,翡翠社会的共识是深度开发每个人的精神世界。翡翠文明在23世纪的两大使命分别是发展大功率恒星级探测器来探索整个银河系的文明分布状况、以及展开进阶哲学研究。
从来没有人类见到过翡翠人的真实面目,因为他们在每次与人类接触之时都会将其身体和外貌展现为该人类所在种族的样子,他们的说法是这样能最大程度上尊重双方的自然基因。目前的主流观点是翡翠文明对人类没有恶意,且比较热心地向人类分享其高超的科学技术,动机可能是为了提高人类在整个银河系中的文明程度,进而达成翡翠文明的某种使命。
科学和技术
23世纪人类文明的工业和社会生产主要依靠超级核聚变和空间太阳能提供能源动力。此时,人类普遍从安立柯帝国进口一种称为“精炼源”的矿物质来提高超级托卡马克核聚变过程中约束等离子磁场的稳定性。从而实现持久可控的核聚变并继而以此作为大型机械和城市的主要发电方式。太空大国普遍以核聚变能源作为其主力能源。另一方面,几个大国及其企业在环绕地球的轨道上设置大量太阳能板接收太阳能,在空间站转换为电能后用无线输电技术发回到地面上的电能接收站,再通过电网送到各个使用终端。空间太阳能的使用范围主要在地球与月球殖民地。太空城、地球上的小国和资源匮乏国家是空间太阳能的主要服务对象,太空大国为其在轨道上建立电站然后将电能传输到这些国家的城市。而出于地缘政治考量,大国本身不会过多使用空间太阳能。
人类从22世纪开始进入了太空殖民时代,太阳系、南门二、安立柯星系、翡翠星系是人类足迹已到的几个恒星系。不过,后两个星系由于是外星文明的势力范围,因此人类仍无法对其殖民和开发,而只是拥有航道通行权。人类的殖民地和空间开发主要仍在太阳系和南门二。其中以月球和火星的开发最为成熟,这两个地方已经遍布人类殖民点和城市,环木星轨道、土卫六、小行星带和柯伊伯带也渐渐吸引了大量人类殖民者前往开发。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人更是把谷神星直接地球化后改造成了迦南行星。而南门二则只有潘朵拉行星上有殖民据点。除了行星,还有大量空间站和太空城市充斥着太阳系,其中最大的是柯伊伯带星门附近的边缘港,人口已达两百万以上。
23世纪人类飞船的主流推进方式主要是核聚变、光压、磁压这三种推进系统。由于恒星际间的旅行依靠星门作为枢纽,因此飞船并不需要装备支持超长时间航行以及近光速级别的推进系统。
机器人三定律在23世纪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由于对安立柯出口机器人的利润更高,这反而导致人类的机器人产能大部分配置在生产对安出口型机器人上,留给人类世界消费的机器人供应并不十分充裕。
出于对AI和硅基文明的潜在崛起的担心,人类各主要国家都除了对AI的使用实行分级机制外,还立法限制机器人公司或相关运营机构私自提高AI及机器人的能力,而且也不允许AI擅自联网。
商业和社会
人类文明的货币系统是商品本位占绝对主导,世界各国政府都基于黄金和克里普(KREEP)的混合物质(比例为1比1)作为货币的价值,货币形式是电子货币形式,由各国中央银行管理的大规模分布式服务器阵列作为电子货币的发行基础。而与之相反,安立柯帝国的货币系统是信用货币星元,星元的发行并没有真实的商品作为基础,它在人类、翡翠文明、安立柯帝国三边贸易中被确立为基础货币的无锚定信用凭证。
由世界各国入股的环球货币基金组织在全人类范围内发行信用点(Credit Point, 简称CP),CP以一揽子货币为基础,包括:人民币、欧元、联邦美元、第纳尔、英镑和高级谢克尔。人类文明范围内的贸易以及与IMF的结算都以CP为基础货币。
23世纪的人类商业组织主要分为三种:作坊、行会、超级企业。
作坊是23世纪最普遍的商业组织形态,某个公民或家庭依靠3D打印设备、机器人和互联网便能成立作坊。作坊可以为市场提供各种商品或服务,但受限于竞争力太弱和精力有限,作坊往往无法涉足除本地社区外的更大市场。因此,作坊往往会选择加入某个行会,由后者负责其产品的批量生产、统一销售和大规模市场营销,作坊本身只负责创意和生产。
行会是作坊的联合体,它代表某个地区或者行业众多作坊的利益。大型行会的形态更类似于某种卡特尔,它们往往有一定实力在商业层面上与超级企业抗衡,但受制于没有私人武装和政治影响力,行会无法在更高层面上与超企对抗。行会往往被视作二十世纪大企业的翻版,但二者仍有很大不同:一,行会不直接从事产品制造和服务业务;二,行会没有庞大的员工福利压力需要承担;三,行会没有股东和董事会,只有一个附属的共同基金和合伙人团队,而后者也分为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行会一般有如下特点:一,往往以行业和地区注册;二,作坊有随时加入和退出的权利;三,行会议会有强大权力随时干涉合伙人的决策。
超级企业类似于近代的康采恩,它们往往面向庞大的海外殖民市场,拥有私人武装和强大的政治影响力。超企的业务主要集中于需要庞大资本和劳动力,作坊和行会无力涉足的领域,例如矿业、重型制造业、金融业和航运业等。超企内部的组织结构与二十世纪的组织结构比较接近,呈金字塔形且等级分明,不同之处在于机器人和AI系统在超企中被广泛应用。超企有以下特点:一,资产庞大;二,业务覆盖广阔的市场;三,拥有私人武装;四,在殖民地普遍拥有政治权力(例如制定法律、收税和司法仲裁等);五,政府一般拥有其比例不等的股权。
从21世纪末开始,六大国就在太阳系积极奉行领土扩张政策,地球化成功的几个外星球(尤其是火星)都纷纷成为这些大国的开拓处女地,这构成了太阳系殖民主义的核心。有几个原因支撑着太阳系殖民主义:一,领土是国家利益的基本保障,外星球上的金属、矿产和水源等都是重要战略资源;二,领土扩张需要大量人口进行开拓,这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尤其是提供给社会中下层人口;三,领土扩张后能容纳更多人口移民,间接扩大了民族发展空间,也有利于提高生育率。为了激励社会中下层成为拓荒者前往殖民地开拓空间,六大国都出台了力度不一的鼓励政策,最常用的就是拓荒者可以获得土地或获得大部分的土地开发收益,拓荒者也可以将已经开拓到一定规模的土地卖给后来的殖民者或企业从而实现套现。
分享到
评论
0 人参与, 0 条评论
昵 称:
验 证: